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时强调,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既要立足当前,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制度,也离不开治理。只有把制度与治理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才能在各个领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要求,是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的基本遵循。
强化系统治理,全面运用系统思维来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坚持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在国家治理的宏观决策和微观推动中,党的基层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执行制度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更好发挥政府在国家管理和公共事务中的职能作用,实现政府角色由“全能型政府”、“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确保国家治理过程人民参与、人民监督、人民共享,实现政府与群众的合作共治、良性互动;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坚持依法治理,为推进国家治理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和基本保障。进一步完善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坚决破除一切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为依法治理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提高制度的执行力需要改革影响制度执行力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政策设计、运作模式、激励机制和技术应用,制定出将制度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科学评价标准,在做深、做实、做精、做细上下功夫;树立法律权威,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法治思维。
加强综合治理,形成治理合力。推动全社会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凝聚思想共识、营造文化氛围,并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正确价值引领,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在由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支撑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统一。法治为德治提供法律支撑,德治为法治创造良好人文环境,法治与德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综合治理的实践中;提高社会整体思想文化素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把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凝聚社会合力。
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加强源头治理。扎根基层,抓紧源头。源头治理,必须从群众需求和基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积极探索推进基层治理创新,着力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加强条块协调、部门协同,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着力提高城乡社区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汇集民意、汇聚民智、凝聚民力的独特优势,保证决策顺乎民意、合乎实际。不断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的制度化实践,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在调研、决策、执行、监督、评估等各个环节,都要让人民群众参与,把群众的聪明才智和磅礴伟力凝聚起来;以现代科技手段为支撑,建立健全辅助科学决策和国家治理的机制,为人民广泛、持续、深入参与治理活动提供便捷高效的平台和渠道。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合理意见诉求得到尊重、落到实处,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写作组 执笔:卢钰涛)